BD5SLD CQ现代通信
业余无线电如何在应急通信等方面服务社会,是HAM津津乐道的话题。实际上。把耳朵贴近电台面板,亦可救人性命。
我曾是一名执着的少年无线电爱好者,由一台矿石机引进无线电大门。检波器是支透明的玻璃腔管,内有一根可转动的细小探针及一小块铜矿,接收信号时需要耐心地调整接触点。从此,便开始了“磨耳朵”的历程。
早些年,没有信号源和频率计等仪器,谁家有架万用表就算得上是“大户”了。因此,有太多的实验需要用耳朵来替代,比如制作电子管超外差式收音机,判断本振是否正常,包括统调中周变压器等都是。长此以往,不知不觉中练就了灵敏的听觉。
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放个人业余无线电台活动。我如愿以偿,先后设置了收信台和无线电台。然而,与那些喜欢户外探险的爱好者不同,我宁愿宅在家里,就着一大杯热咖啡,一边盯着世界地图发呆,一边竖起双耳倾听从收信机里传出来的变了调的声音。
偶尔参加DX竞赛,遇有信号不稳或噪音干扰时,也懒得佩戴耳机,至多将耳朵贴近电台面板而已。如此这般,每每凑效。料想不到的是,这个懒人才会有的雕虫小技,竟然会在不经意之间救人一命。
长话短说,我曾在某海关海上指挥中心任职。记得那是1993年5月18日正午时分,值班员嘟嚷着说调查工作船(电台守听频率)好像有点小动静。因当时并非约定联络时间,加上短波传播条件也不好,按常规是可以忽略的。
但第六感觉让我放心不下,于是习惯性地俯下身来,侧脸贴近电台面板,并耐心微调频率及静噪旋钮。此时,调查船电台虚若游丝般的呼叫声果真飘入耳内。然而,交流断断续续,信号不时淹没在强大的背景噪音中。
一番周折之后,终于掌握了事情的大致经过:调查船在台湾海峡偶遇一艘来自浯屿(福建漳州)的渔船,渔民称有船工被断裂的缆索击中腿部,重伤,疑骨折,请求急救。
说起来,这是件“份外事”。但人命关天,事不宜迟,我随即报告上级主管并申领调度令。而后顶着烈日,一路小跑前往码头,当面向海关“701”缉私艇(该艇已退役)传达救助航行指令并通报事发海域方位及各方无线电联络办法等。
接下来的事情不用说也可以猜出来了。缉私艇与事故船舶高航速相向对开,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伤员接回厦门港,及时送医抢救成功。
不久后,伤病员家属专程来关,向实施救援的船艇赠送锦旗和一大堆香喷喷的自产鱿鱼干。有同事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幕后英雄啊,你连一片鱼干都吃不到”。
虽说如此,我的内心依旧充满了喜悦。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当年使用的那台“功勋”收发信机(美制SC-10),退役后转给了福建省无线电运动协会。最终落户资深爱好者BA5TX/郑英俊的家里,得到了一个理想的归宿。
业余无线电的经验反哺专业通信的事例,实际上远远不止上面分享的往事。大家知道,专业通信追求稳定、可靠、简便。但遇有场地、传播或设备变化的情况,业余无线电的基础是可以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