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社
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地摊经济成为日前大家热议的话题。
近日以来,多地出台政策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据有关媒体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经有上海、济南、南宁、郑州、南京、成都、合肥、厦门、陕西、辽宁、江西、甘肃、长春、杭州、长沙、石家庄、南宁、青岛、宜昌、黄冈、德阳、攀枝花、广安、南充、资阳、遂宁、彭州等27地纷纷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
不仅如此,资本市场也闻风而动,地摊经济相关概念股近日在资本市场表现亮眼。就在6月4日,虽然A股市场呈现出震荡走势,但是地摊经济概念股中多只股票冲击涨停。此前一日,A股19只地摊经济概念股全部飘红收盘,其中,小商品城、茂业商业、小康股份、广百股份、百大集团等多达14只概念股涨停,占比达到73.68%。
缓解就业压力
对于地摊经济,上海迈柯荣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阳6月4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摊经济’可以创造就业,可以解决目前的就业现状。但资本是逐利的,所以大量资本涌入相关股票。”
中泰证券政策组负责人、上海财大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杨畅也对记者表示:“短期来看,地摊经济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就业之后,提出来的对冲措施,目的或许在于缓解就业压力。”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也认为,放开地摊经济是当前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虽然当前的地摊经济尚无法成为主流的消费拉动力,但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完善消费层次划分都非常有利。
杨德龙还表示,地摊经济能有效解决就业,很多城市一夜之间解决了10万人的就业,这对于中低收入人群非常有利,也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但他同时指出,不应把地摊经济看作权宜之计,应从长远的角度进行规划,各个城市要做好地段划分及地摊经济规划,让地摊经济长期搞活,而不能仅仅是权宜之计。
杨畅也指出,从中长期看,鼓励地摊经济有必要。他的分析理由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产业的需求与劳动力的供给之间,会形成“供需错配加剧”的特征,而且产业的需求是“快变量”,而劳动力的供给是“慢变量”,这就需要一种业态来吸纳“供需错配”形成的缺口,现阶段需要地摊经济发挥作用。
不过,杨畅认为,地摊经济还需要包括财税、货币、城市管理等相关政策措施予以配套支持。
投资者要理性对待
地摊经济板块成为近日资本市场的一大亮点,以百货、商贸、餐饮为代表的各类细分行业龙头在盘中掀起涨停潮。6月4日,A股市场呈现出震荡走势,三大指数小幅高开后出现震荡,但从盘面上来看,地摊经济概念股仍然延续强势走势。据同花顺地摊经济概念股指数显示,6月3日和4日,该指数均大涨逾9.6%,逼近涨停。
就此现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摊经济在疫情过后对复工复产、刺激消费和活跃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当前,A股经常会出现羊群效应,并不是真实价值的反映,投资者要理性对待。通过前期的口罩经济、直播带货都可以看出,整体市场仍缺乏价值判断,有些概念股即便短期内暴涨,后期还是会有所回调。”
徐阳也告诉记者,若企业不能因此赚到更多的钱,盈利也就不会增加,不会在未来推动股价上涨,因而不具有可持续性。如果价值投资者继续投资地摊股票,一定要盈利具有持续性。
杨德龙也认为可以关注机会,但不能盲目炒作,要研究这些地摊经济能否给公司带来实实在在的盈利增长,只有落实到业绩上股价才具有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受访专家还认为,产业发展不能靠“蹭热点”,企业也要把发展重心时刻放在技术创新上。
盘和林认为:“发展经济还需保持基本定力,回归技术与创新才是所有产业的长远之道。一方面,经济驱动力要避免陷入热点循环,资本市场也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要给市场和产业更多的时间进行积淀,才能规避市场风险,促进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把发展重心时刻放在技术创新上,抓准方向,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而对政府来说,也要积极进行宣传引导,在提出概念、刺激产业的同时也要统筹规划,做好风险预估和应对方案,发展与监管并重,更好地支持和引导个体工商户、企业与投资者参与地摊经济的发展。”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