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令人盼望的暑假开始了,但对于广大的在校生而言,却未必是轻松生活的开始,因为随之热火朝天的就是暑期里开办的各种补习班,培训班,衔接班,特长班在迎接着他们,变化的是从校内到校外,不变的仍然是学习。暑期如此,寒假自相差无几,所以,对学生而言,真正轻松的时光可能也只能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这也未必就能是全数,再有就是周六周日了——而这很可能一个月才那么两三天。细算下来,对部分学生而言,真正属于他们的轻松时光,也就那么为数不多的几十天吧,而在这期间,他们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试卷。呵呵,说来说去,中国的学生们似乎真的很可怜呢,也许就是这样吧。
对于暑期培训班,补习班等,前几天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主持人和特邀嘉宾也进行了讨论。其实,很多家长明明知道应该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但选择让孩子上补习班也真的很纠结:一方面,他们真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陪孩子,毕竟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很忙的,这是生活使然,而孩子又是不能没有约束的,所以,只能有些无奈的让孩子继续上补习班;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如果不利用暑期时间补习自己落下的功课,如果不去衔接下学期的课程,他们就会落下,因为其他的孩子如此,自己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一落再落的结果自然是是恶性循环,学业哪还有望?迫于此,孩子们只能是继续苦读,继续求学。唯一一点区别就在于:自己是否自愿,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需求才有市场,暑期补习班满足了部分学生和家长们的需求,所以才能长盛不衰,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可能也是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无奈,也更可能是中国式教育的无奈。
“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这是我小时候就知道,或流行的,虽然现在很少有人再这么说了,但却化成了更加现实的实际行动。中国式教育把学生的成绩看得很重,但前段时间里中国之声也说了昔日的高考状元极少有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的,所以,现在国家明令严禁再大肆炒作高考状元,但地方如何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不禁让人想:昔日的“高考状元”为何“无作为”?这应该不是学习不努力,不刻苦,而更应该是潜在的某种东西决定了日后的成就,综合起来讲,可能就是能力。
应试,是为了就业。如今,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中已经不那么看重学历了,而更青睐于那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并在为期十几天到几十天的试用期里全面考查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并确定是否录用。对于这方面,我不了解,不敢多言,但我想公司的用人标准里应该包含:对口的专业知识,能满足公司的长远发展需要,能否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可塑性,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乐观,爱钻研学习,能吃苦等。有些东西需要日后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理解,掌握,有些东西基本上是已经定型的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能在这些东西当中,有的是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关注而现在是有所忽视的。中国式教育是填鸭式的“要我学”,在国外却是轻松的“我要学”,教育方式的不同自然造就了学生实际能力上的差异。这不禁让我想起:外国学生面对中国学生多位数的加减法心算能力惊叹不已,甚至有些瞠目结舌,但面对多个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当中国学生在草纸上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外国学生却用计算器轻松的搞定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现在在网上有一本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我没有读过,但足以从书名中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广大学生的父母们,就算你们再忙,也应该多学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陪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进步——即使你很难做到,甚至力不从心,而这却是必要,重要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你希望的吧?
写到这,我真的很怀念自己小时候暑假里可以去水库里洗澡,可以去钓鱼,弹玻璃球,和小伙伴上山搭“房子”,采野菜,采榛子,烧玉米,烧土豆,捞小鱼……寒假里可以去划冰车,打雪仗……我的孩子还小,但不知道当他上学后是否也会像现在的学生们一样始终在课本里忙碌?
今天,斗胆说一说我心中的中国式教育,除了班门弄斧,还得再降一级:坐井观天,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说了这么多,总能有那么一两句还差不多能对吧。其实,不管对错与否,上面的文字能带给我们一点点思考,就算达到了我的目的,如果有幸被转载,还望能保留原文链接,同时也希望能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以聆听高音智见!
本文源自 莘祺网 http://www.vtu425.com/read-htm-tid-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