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玫琳凯公司(聊城玫琳凯博文)
过去有人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化妆品的销售依然良好,用了化妆品以后,人变漂亮了,感觉就会比较好,就不会一味沉浸在经济萧条带来的悲观情绪中。 玫琳凯是一家非常女性化的企业。位于恒隆广场2期的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上海行政中心处处充满了女性最爱的粉红色。作为公司为数不多的男性员工之一,大中国区总裁麦予甫的办公桌上也摆放着朵朵盛开的玫瑰。
这是一家“用心”的公司。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努力,营造了一个企业文化的传奇——秉承“信念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的生活优先次序,将公司建立在黄金法则(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而不是竞争原则基础之上。
“玫琳凯化妆品公司所获取的成功远远不是金钱、一幢幢高楼和企业资产所能概括的。玫琳凯化妆品公司真正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改变女性的生活,让她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在波澜壮阔的2008年行将结束的日子里,玫琳凯大中国区总裁麦予甫先生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的专访。
《新民周刊》:在全球感受经济冬天的严酷时,玫琳凯有怎样的感受?你们怎样看待这次金融危机,它对以实体经济为发展的化妆品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麦予甫:到目前为止,金融危机对我们还没有什么影响,我们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今年,我们的销售比去年超出了50%,最近这两个月,我们都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过去有人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化妆品的销售依然良好,人们就觉得这个行业具有抗衰退性。因为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没有钱买车、旅行,但是买一支口红就100多块,还是消费得起的。而且用了化妆品以后,人变漂亮了,感觉就会比较好,就不会一味沉浸在经济萧条带来的悲观情绪中。
还有一方面,就是当经济不好的时候,有更多人愿意兼职去卖化妆品,我们正好可以提供这样的兼职机会。另外,我们作为一家直销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个性化服务,可以说,竞争越是激烈,我们在服务方面的优势就越是明显。
所以,我们愿意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眼下的金融危机,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一个机会。我们不单单要在危机中寻找生存的空间,更希望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来扩大我们品牌的影响,扩大我们的销售,履行我们的企业责任。
《新民周刊》:作为最早的直销企业之一,玫琳凯中国在本土化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努力?
麦予甫:第一是生产的本土化。我们有很多包装材料最初都是从美国进口,成本很高,后来就改从国内采购。另外我们现在所有产品基本上都是进口原料后,在杭州的工厂生产。我们对杭州工厂的下一步定位是,成为亚太区的生产基地,把产品推广到亚太其他国家的市场,并最终推广到欧美市场。最近,我们的工厂刚刚通过了澳大利亚TGA认证,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已可进入澳大利亚市场。
第二是员工的本土化。玫琳凯刚来到中国的时候,有很多外籍员工,但是到1999年以后,我们基本上都是本地的员工了,包括我们的管理层。我自己算是半个,我虽然是美国籍,但是在上海定居的时间却是最长的,已经有18年了。
第三是产品研发的本土化。最初,我们完全照搬美国的研发成果,但过去几年,我们开始研发适合亚洲市场的产品,比如盈白系列产品就是完全针对亚洲女性的需求研发的,在美国是没有的,只有在亚太区才有。
另外在市场营销方面,我们也迈出了本土化的重要步伐,今年,我们投入巨资制作并投放了品牌形象广告,并邀请了一位本土女性担任我们的品牌代言人,向公众更好地诠释玫琳凯“有爱,有生活,有美丽”的品牌理念,这在玫琳凯全球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显示出我们对中国市场的巨大信心。
《新民周刊》:刚才您讲到员工的本地化问题,裁员风波在金融危机来了以后非常强烈,玫琳凯怎么帮助员工度过这个寒冬期,你们会减员降薪吗?
麦予甫:我们不会。我自己有过一段非常痛苦的经历,在加入玫琳凯以前,我所在的公司曾经进行了几轮裁员,当时,有些员工很不满,就在饭堂里静坐,两三天都不回家。作为管理层,我必须要维持公司的经营,但是看到这些曾经一起并肩奋斗的同事,非常不开心地站到公司的对立面,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所以,加入玫琳凯以后,我在员工的招聘使用方面非常小心。因为我考虑到,裁员是很痛苦的。1998年,鉴于当时国内直销市场缺乏管理、鱼龙混杂的状况,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暂停传销的通知》,对整个直销行业进行全面整顿,我们的业务也因此暂停了长达5个月。其间,我们的业绩一落千丈,每个月只有几十万的销售额。但我还是跟美国总部讲,玫琳凯是一家以人为本的公司,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人。我们就这样坚持了下来。我们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裁员,现在的情况算什么?而且根据我们的预测,我们明年会有约20%的增长,所以我们不但不会裁员,反而还要增加员工的人数,而且还要通过培训等增强他们的“御寒能力”,我们对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