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jingyu
纵现民国时期的业杂无线电活动,从CARU开始到CCRC-CRC再到“战时服务团”-CARL,这些由国人组织起来的业余无线电团体及其创始人、组织领导者和许多包括现还健在的老业余家们,在中国业余无线电发展历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逆境中奋进,热爱科学、热爱国家,勇于奉献的精神,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财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鉴于形势需要,业余电台及其相关的活动被全部禁止,无线电爱好者的制作活动也因器材管制而受到较大限制。直至1952年根据刘少奇的建议,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国防体育”活动,以便向军队输送技术兵员和作为国防后备资源。无线电作为“国防体育”的一个项目,在各地“国防体育协会”下属的“无线电俱乐部”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在群众中尤其是青少年中被广泛开展了起来。1958年“国防体育”合并到体委系统,各项活动改由各级体委组织管理。原来这些科技含量较大的项目,溶人了更强的体育比赛内涵。当时无线电活动开展的项目为工程制作和报务(即收、发报)两项,主要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和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开展。20世纪60年代初,又增设了无线电通信多项和无线电测向两个项目。为便于对外交往,1964年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hinese Radio Sports Association,简称CRSA)成立,挂靠体育总会,不发展个人会员。业余电台的恢复得益于1958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快速收发报竞赛”,保加利亚代表团团长报到后随即建议设立业余电台供参赛各国有执照的爱好者联络,组委会采纳了这一提案,并由竞赛总裁判长、原邮电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主任王诤亲自负责,建立了共和国的第一个业余电台,并亲自命名呼号为BY1PK(寓意中国第一个业余电台在北京),结束了祖国大陆自1949年以来没有业余发信的历史。该电台限用CW且只能与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络。1963年后北京、长春、西安、长沙、成都五省市各建起一座集体业余电台。文革期间业余电台连同所有原“国防体育”项目,都被诬陷为“贺龙反党窜军”工具,一律被撤销,活动被迫全部停止。
1975年军事体育(即原“国防体育")在全国恢复活动,无线电活动也逐步开展。随着改革开放,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被逐渐打开,众多老业余家积极呼吁恢复业余电台。人大代表老业余家周海婴(BA1CY)还向全国人大提交了提案,外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或团体也通过各种渠道希望中国开放业余电台。1981年6月,我国无线电通信界的老前辈,原电子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孙俊人院士,在北京召集有关部门领导和部分老业余家、无线电及电子行业的老专家开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尽快恢复业余电台活动。根据会议精神,国家体委于同年11月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恢复开展业余电台活动的请示》,获准首先恢复集体业余电台活动。关闭了16年之久的BY1PK终于在1982年3月恢复发信,并且取消了只准联络“社会主义国家”的限制,不久又取消了只能使用CW操作的规定。同年国家无委、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业余无线电台管理暂行规定》,用法规形式确定了开展业余电台活动的积极意义。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集休业余电台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各地有条件的体委系统以及很多大、中学校和青少年教育基地,乃至有些小学和工商企业都先后建台,分布范围达20多个省份和全国10个业余分区,1984年6月我国在“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IARU)的席位得到恢复。这一时期集体业余电台的活动,在普及科技知识、拓宽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的认知领域、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宣传业余电台活动以及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业余电台活动积累了管理经验,为恢复开放个人业余电台打下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爱好者们要求恢复开放个人业余电台的呼声不断增长。1992年3月16日,老部长孙俊人再次邀请主管部门领导、老业余家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就进一步发展我国业余无线电台活动,恢复开放个人电台问题进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应加快步伐,尽快恢复开放个人业余电台,以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会后国家无委办公室根据会议精神和有关领导的指示,于4月22日向国家无委主任朱镕基副总理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开放业余无线电台的请示”,很快获得批准。根据批示,国家无委和国家体委共同研究、制定了《个人业余无线电台管理暂行办法》,并于8月14日正式颁布。1992年12月22日第一批20多名老业余家的个人业余电台正式发信。不久又开始在全国范围进行了“个人业余电台操作证书”考试,取得证书的爱好者纷纷建台。从此大批爱好者,尤其是青年爱好者源源不断的进入HAM行列,业余无线电通信活动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