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版块| 我的| 发帖| 消息
主题:古诗词里的七夕情思
zhangjingyu 
《沉醉东风·七夕》

元代: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在这支小令中,作者化用唐杜牧《秋夕》,绘制成一幅静夜(望天河)图,并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意境。七夕之夜,月明风清,人们焚起香来庆贺节日。渴望着心灵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针钱在梧桐树影下乞巧,看牛郎织女相会。因此此曲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

《七夕》

唐代: 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 听着织女的配环叮咚,看她款款地过桥而来。 我和伊人的离别是不会停息地一年复一年。 怅然间抬头望去只见到牛郎星依旧闪烁,亘古光华不变;我的哀愁啊,就渐渐的不那么明显。

《七夕》

唐代: 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他乡七夕》

唐代: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在异地他乡适逢七夕佳节,更增加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可是远离家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对月怀人,诗人生起无限羁旅穷愁、去国怀乡之感。

《七夕二首·其一》

清代: 德容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之夜。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相会。后附入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活动。

《菩萨蛮·七夕》

宋代: 陈师道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

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

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

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一个古老的神话,《诗经·大东》就有了织女与牵牛两星分居银河两旁的叙述。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形成了故事的大致轮廓。

《诉衷情·七夕》

宋代: 吴文英

西风吹鹤到人间。凉月满缑山。

银河万里秋浪,重载客槎还。

河汉女,巧云鬟。夜阑干。

钗头新约,针眼娇颦,楼上秋寒。

“河汉女”三句,应题“七夕”。天孙织女,巧手梳妆,云髻高耸。她在夜空中斜依在天河边。“阑干”,这里有横斜之意,与唐刘方平《月夜》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中“阑干”意相同。

《柳梢青·七夕》

宋代: 刘镇

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

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

醺醺宿酒残妆。待付与、温柔醉乡。

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

全词格调疏朗隽逸,情韵自然流丽。同时,词人巧撷神话悲剧故事中喜剧式的理想结局为发端,对现实生活中的喜剧作了衬托,使全词显得气氛热烈欢快,情趣无限。

《乞巧》

唐代: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zhangjingyu回帖于2019-08-12 09:10[查看电脑版]
«上一楼: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七夕始 ..

查看全部回帖(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