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jingyu
在地震发生时,所有电话手机都发生了中断,只有使用电台通讯。
地震在14点28分发生,14点30分停止。14点31分,成都市业余无线电应急通讯网就启用了紧急通讯,在439.225,439.800MHz两个频率上形成应急通讯秩序,大家通联井然有序,各种信息迅速传达。参加应急通讯的HAM估计达200多人,总共收到100余条情况报告,主控台因为电源等问题六度换台!
当主控台收到各地报告的情况,确认成都地区没有重大伤亡损失后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很快通过短波通讯等联系,向外地电台传达了成都地区受灾情况,并得知北京、上海、广州都有震感,确认震级肯定非常大,应当升高应急通讯紧急程度。但短波传播由于各种影响,当时非常恶劣,只确认了省内部分地区没有重大人员伤亡。
大约14点45分,通过应急通讯网传达了震中位于四川汶川的消息,震级高达8.0级,距成都90公里,当地通讯完全中断!应急通讯网立即向爱好者发布了动员通知,要求大家做好进行应急通讯支援的准备,如果有需要,可以随时出动。
BG8CVE驱车从成都向震中方向探查,越向西走情况越严重,他通过电台传来了前线的最新情况,直到无法打开应急通讯网中心转信站。
由于成都应急通讯转信站在电视塔上面,保障级别非常高,因此一直保持了通讯畅通。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使我们获得了应急通讯的宝贵经验。
那间两室一厅不到100平方米的房间里,布满了天线、话筒和不停闪烁的电台,以及标注着精确经纬度的战备地图,那群来自成都、深圳、郑州等全国各地的12名HAM,不但无偿贡献了自己的手持电台、车载电台、短波台等价值数百到上万元的设备,同时还要随时准备开动四驱越野车,带着电台前往灾区,在前线架设应急通讯中转站,运送物资、药品和伤员。
四川业余无线电应急通讯网是在5月13日成立的,当天一大早,刘旭到四川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汇报,省无委当即指示:发挥业余无线电优势,积极支援救灾通讯,使用BY8AA呼号担任主控台,在不干扰航空通讯的前提下,可动用业余频段内的所有频率资源,注意保障免受有害干扰。四川省信息产业厅的一个领导说:“你们大胆去干。”
当日上午,应急通讯指挥部组建完成,指挥中心设在三圣乡现代艺术博物馆,这里可遮雨,又可在余震中随时四散逃跑。夜幕降临,裴丹(BG8DG)和何畅(BG8BX)中控指挥,这是整个应急通讯网最繁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
因为绵竹市汉旺镇××无法与上级取得通讯联络,由BD8AAI、BG8BES、绵竹612带队的业余无线电应急通讯支援队赶赴当地,晚上,刘虎、刘旭等多名HAM及四川省无委工作人员也赶到,了解前线情况,并支援汉旺镇一套中继站和若干台对讲机。晚上下着大雨,业余电台通讯就停在救灾中心门口,绵竹市市长要和在前线的副市长、秘书长通话,就跑到车前拿话筒呼叫。
5月14日,因为应急指挥中心搬回成都,前线设备缺乏,成都市内的对讲机、中继台都被各救援部门抢购一空,HAM们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尽力向灾区调送设备,不少HAM家里的设备从天线到主机都拆了个空。应急值班电台向全国HAM发出援助征集令,随后,全国各地的HAM迅速携带设备,或乘坐飞机,或开着自驾车前来增援,短短的时间里,指挥中心的所有短波/超短波设备和天线就募集到位。
一支有39人、由专业救援及搜救专家(登山、救护、通信等)组成的河南户外联盟救援队,响应电台号召,在5月14日后分两路,进驻擂鼓镇和重灾区北川县,带队的郭虎(BG6IFQ)说,他们携带了专业的通信装备,在灾害现场的最前沿——北川县城,架设了可以覆盖半径25公里的通信中继,这使得救灾指挥中心能随时了解现场第一手资料,对救灾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他们还以营地为中心,在临时通信覆盖区域内进山搜索灾民,引导灾民下山。
5月15日夜,来自深圳的一名通讯工程师尹本勋(BA6BK)也携带着4部手持机以及药品等物资紧急飞赴成都,前来增援。
值得重视的民间力量
值班记录300多页,录音30余小时,录像2.5小时,图片2GB。
调动车辆3000余台,转运伤员近万名,参与救援以及应急通讯的车友、HAM无法计数。并给汉旺、什邡、新都、都江堰等地的××部门提供了中继通讯服务。
而这还只是刘虎在地震后第6天的粗略统计。业余电台往往是在正规通讯手段瘫痪后进行修复的空档发挥最大效用,而且因为是民间力量,所以反应更为及时,速度更为快捷,“业余电台在这次救灾中的最关键作用是调度社会救援力量,因为,只有业余电台和车友会的联络应急车辆才能实行快速集结和迅速调动。” 在5月17日后, 四川业余无线电应急通讯网已完成前线支援、应急通讯主要任务,任务重点调整为灵活调度支援二线骨干城市之间的运输和通讯。
刘虎介绍,四川业余应急通讯网指挥中心分成三个组:指挥组、情报组、后勤组。情报组负责收集前线传来的情报,整理得出救援需求,交给指挥组调度HAM前往。后勤组为派往灾区的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