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空警2000预警机
新华网北京7月20日电:他说起“雷达”、“相控阵”这些专业词汇如数家珍,他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励却渴望平静的生活,他也是每天负责接送小孙子上下学的好爷爷,他说他的中国梦是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找不到词来形容的最强”……他就是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做事情,最重要就是执着”
“做事情,最重要就是执着。”面对记者的王小谟像个慈祥的邻家老大爷,“跟你们写文章要来回来去修改一样,没有什么事情是能一次就做成功的。”
从一穷二白开始,他带领研制
团队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最为关键的“两高一低”技术,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测试暗室和亚洲最大的热压罐。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我国的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从一名普通大学生,到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期间的曲折只有
经历过的人最明白。
见过预警机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种机身上装着巨大圆盘状雷达天线的大型飞机。“就那个大蘑菇,以前我们别说造,就是从国外买回来再自己装到飞机上去都很困难。”王小谟感慨地说。
我国第一型自行研制预警机的原型机,装好雷达天线后进行首次试飞,他就在地面盯着飞机从起飞到着陆,眼睛都不敢眨一下。最后试飞员从飞机上走下来跟他说:“感觉非常好!”王小谟的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所能取得的成就,如果没有数代军工电子人的不断探索和技术积累,没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和超前管理,是不可想象的。”得奖之后,面对媒体聚光灯的他这样说。
“我从来不相信中国人会比别人笨。别人搞得出来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这个信念一直都在我心里,支持着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制雷达。”他说,“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在我这里,就是要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最好,做到卓越。”
淡看人生起起落落
说起自己50多年的科研生涯,回忆人生的起起落落,王小谟显得很淡然。
1961年,他从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踌躇满志地走上研制雷达的道路。而在那个年代,搞雷达是年轻人心目中神圣而又时髦的行当。
“工作后进步还是很快的,很快当上个副总设计师。”王小谟笑呵呵地说,“结果还没当两年,文革开始了,给我扣了个‘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说我‘只专不红’,勒令不许搞研究,发配去机房管计算机。”
被迫离开科研岗位的王小谟纵然有万分遗憾,却没有自暴自弃。计算机房地处偏僻郊外,他倒也乐得清静,干脆开始自学计算机知识。两年下来,不仅机房管理得井井有条,还成了个计算机专家。
“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吧。”他说,“当时就是想着趁机多学点东西,就算现在用不上,将来总有用得上的时候。”
风风雨雨走过来,已经年过七旬,还兼任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发现战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王小谟如今渴望平静的生活。“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就想有
机会多锻炼身体,可就是做不到。”他两手一摊,“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估计闲下来得到80岁往后了。”
“一辈子亏欠最多的还是
家人,尤其是下一代。”提到家人,王小谟面露愧疚,“那时候一心都扑在工作上了,爱人也是搞科研的,两个人基本没怎么管
孩子。”
“只能补到孙子身上了。”一说起小孙子,他脸上又乐开了花,“现在孙子在北京上学,接送上下学我可是义不容辞,也算是能享受一点天伦之乐吧。”
奖金拿来鼓励年轻人
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王小谟拿出500万元人民币奖金中的450万元,又通过各方最终筹集出2000万元,计划成立雷达创新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三名在雷达和预警探测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有重大创新的年轻人。
“我们毕业的时候,搞雷达是很时髦的,现在却没有几个人愿意搞雷达了。”他说,“当然,信息产业发展很快,雷达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雷达的发展涉及国家安危,不搞绝对是不行的。我就是想在个人能力范围内做点事情,鼓励年轻人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王小谟说。
他说,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进电子信息这个行业,投身到雷达和预警机研制队伍中来,把中国的雷达和预警机做到世界第一,实现中国雷达预警技术的平台梦、系统梦和尊严梦。
“年轻的时候不打好基础,过了40岁就很难了,就散掉了。”王小谟说,“
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有一个大的目标,用来激励自己在本职岗位上拼搏,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这个目标,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