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业余无线电的代表符号,估计会有大量的爱好者投票给天线(确切的说,是八木天线)。剩下的爱好者可能会选择电台设备,估计很少会有人注意到接头这个小东西。然而你要是找个火腿问问,为什么你的设备使用的是M头,它的性能如何之类的问题,大概十个有九个都会被问倒。为了不被问倒,还不快来学习!
最常见的接头——M头(UHF连接器)可供焊接安装馈线的M头
这种接头拥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二战之前的时期该种接头便已经开始应用。其另一个名字“UHF连接器”来源于当时对UHF的定义(高于30MHz的频率即为UHF频率范围)。而
现在对这种连接器的测试表明其特性主要适合100MHz左右及以下的频率使用。也就是现在通常所指的VHF频段。 这种连接器的最显著特点是插头中间的一根
较粗的中心导体(约4mm粗)。而连接和固定则采用接头上的内螺纹与插座上的外螺纹相互咬合的方式。
这种插头并没有防水能力,所以在室外架设时应特别小心对雨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来自Hamradio的测试,证明UHF连接器驻波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升高
而在电学特性上,M接头的特性阻抗是非固定的。对于短波及VHF频段,其阻抗一般情况下是比较良好的。而对于现在所提到的UHF频段来讲,其阻抗较高,在100MHz以上使用时会产生可观的反射波,现
一般不再在专业UHF电台上使用M头。但在业余无线电领域中(如日系厂商的设备)仍广泛使用。M头的耐受能力较好,能够承受超过一千瓦的功率输出。对于业余无线电来说完全足够。
真正的全能高手——N头(N连接器)N头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便被寄予厚望,比M头晚出生10年左右,
为军事应用而生的N头其初始设计指标可以承载1GHz频率的信号。然而
现在的N头可以轻松的承载11GHz左右的信号。惠普实验室的几位工程师更是利用N头连接器承载了近18GHz的射频信号。
这种连接器的识别方法就是
中心芯材较细,外侧还有一圈金属保护层。与M头类似,其接头与插座的连接方式也是通过螺纹咬合的方式。所不同的是N头拥有
有限的全天候防水能力。这和它的初始军用用途吻合。
中间的是50欧姆的N座,而右面是75欧姆的N座
电学特性上,N头有两种固定的阻抗类型:
50欧姆和75欧姆。选择这两种阻值的原因可以点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不同阻值的连接器的中心导体的直径不同,强行使用会导致损坏。
N头可以承载的功率要比M头大很多,在20MHz时可以承载近5kW的功率,而在2GHz左右时也有着将近500W的功率。
小巧精悍的高能奇兵——SMA接头SMA接头是手台上最常用的接头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以其极高的性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直至现在,民用的WiFi和微波通信的应用也多使用SMA接头。对于业余无线电来说,手台及软件定义无线电的接头也多采用SMA接头。
SMA接头采用细针作为中心导体,内外导体间使用聚合物作为电介质,因为
其并不适合多次插拔,所以这种接头不适合作为测试仪器的接头来使用。这种接头主要分为两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内螺内针和外螺内针。前者被称作SMA接头,而后者被称作反SMA接头。一般前者用作普通信号传递(如射频设备等),而后者用于WiFi等设备。两种接头不可互用。
至于其性能方面,这种接头可以承载频率高达18GHz的电磁波,而最高的频率记录是2.92mm类型的接口所创造的46GHz。口径越细,其承载的频率就会相应的提高。
自制设备的好帮手——BNC接头我们平常购买到的CW套件机所采用的天线接头,很多采用的都是这种BNC接头。这种接头的名字“BNC”是来自其两位发明者Neill和Concelman以及其机械连接方式“Bayonet”。
其特色即为其Bayonet连接器,通过旋转的方式将接头夹紧在插座上。这也是其最有特色的识别方式。
这种连接器最高可以承载频率高达4GHz的信号,其最高承载电压可以达到500V。同样的,它也可以连接50欧姆和75欧姆阻抗的电缆使用。这些比较适中的参数以及非常方便的连接方式使得它不光在无线电领域,而且
在实验室应用领域也获得了广泛的采用。
平常我们用到的射频接头,基本上就是这四种。针对应用环境和使用频率范围、功率等参数选择适当的连接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次在买天线的时候,不会再搞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