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快七点的时候,看到玉华六点多的一个未接电话(车间里噪音有点儿大,有时候听不到),于是回过去。她说风大,有点儿冷,不让我去剪海棠的枝条了,今天她休班,她去。我寻思,大白天的,似乎也不太好,还是我自己晚上去吧。
站牌附近的灯光挺亮的,用不着手电筒。只是,钳子是一把旧的,可能钳口不太快,也可能是枝条粗的原因,费劲也剪不断,好不容易弄折五个回家。由于没有称手的工具,到家后,用铅笔刀削接穗也不快。叶芽还没怎么变大,只有最前面的还稍微大些,而胡同里的都放叶了(是不是品种差异)。下面粗的部分,直接留长的,下面削成斜面,准备扦插。不管是接穗,还是扦插用的枝条,上面都用嫁接膜包好。
削好接穗,就到胡同里嫁接。好在风不大了,不那么冷。路灯照不亮海棠,所以只能用手电筒。家里的剪子剪断枝条,铅笔刀简单处理下断面,开口,插接穗,缠嫁接膜。由于工具都不专业,所以嫁接的切口贴合度很难保证,成活的几率也不大,所以用数量来弥补——不是十个,就是十一个接穗。工具的原因,用时不短,都到半夜了。最后六个扦插用的枝条,本来想往院子里安排的,可也没有适合的地方了,所以还是插外面吧。南面的冬青只剩下矮小的几棵,其实早些天也想试试通过扦插增加棵数。最后把海棠安排上了,其实果树也挺好。

冬青的东面插了三个,北面蒜苗地的南边也插了三个,接水稍微浇了浇。
去年的时候,站牌对面的海棠树的果子摘了不少,后来都没吃了,也就是说,事实上吃得不是很多。之所以尝试嫁接和后来的扦插,其实可能形式更大于实际意义,也就是玩儿和吃。如果能成活,所收获的喜悦,虽然短暂,但也会很有成就感,就像现在的李子树上有一个唯一嫁接成功的桃枝,最后能不能接桃子不说,一棵树上开两种花儿就挺有意思的吧。如果嫁接不成功,扦插的成功几率相对来说,应该更大些。到时候,不知道能不能把老海棠树刨了,换成自己插活的海棠。

不过,那也都是后话了。多年前,因为用到了樟树枝煮水,所以尝试把多余的部分剪成几段插到了胡同的小园儿里,后来真的活了一个。长成大树,后来也煮过几次水。由于胡同修路,最后给刨了。